造成徒長,使蕾鈴脫落,給管理增加難度。為了緩解這一現象,又需要購買縮節胺等激素進行化控,這是自相矛盾的做法,促進在前控制在后,自找麻煩,費工費時又費錢。
加重病蟲害發生。研究結果表明,棉鈴蟲的發生與大量施用氮肥成正比;棉花對枯黃萎病的抵抗力與施氮肥量成反比。這是因為枯黃萎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,在環境條件優良的情況下(如晴天)光合作用強。
吸收的氮及時被合成為蛋白質,棉花植被在低氮高碳狀態下抵抗力較強,不易被感染。即使被感染,也因病菌繁殖慢不易表現出病癥。
但在惡劣條件下光合作用弱,根系吸收大量的氮不能立即轉化成蛋白質,使植物體處于高氮低碳的弱體質狀態,此時的氮便被病菌利用而快速繁殖破壞棉花的傳導組織。天氣轉晴,因體內水分供應不上,其他有關營養也供應不及時,便立即表現為病態。
如果氮肥施用適量,上述癥狀將明顯減輕,這一結論可以從不施氮肥的地塊看出很少發生枯黃萎病得以驗證。棉花是需肥量較大的作物,由于施肥不合理,會出現棉花產量不隨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,反因氮肥施用過量而增加防治病蟲害的投資。